- · 《中国热带医学》期刊栏[01/26]
- · 中国热带医学版面费是多[01/26]
- · 《中国热带医学》投稿方[01/26]
琼岛育“珍”菌:赤芝林下仿野生栽培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原标题:海南周刊 | 琼岛育“珍”菌:赤芝林下仿野生栽培 文\海南日报记者 邱江华 进入恒温20℃的海南医学院真菌标本馆,让人顿感清凉。这里存放着近万个真菌标本,是中国热带地
原标题:海南周刊 | 琼岛育“珍”菌:赤芝林下仿野生栽培
文\海南日报记者 邱江华
进入恒温20℃的海南医学院真菌标本馆,让人顿感清凉。这里存放着近万个真菌标本,是中国热带地区规模较大的真菌标本馆。或许未来的某一天,某些种类的真菌在野外消失,这些标本就承载着记录历史的作用。
光热条件优越的海南岛,是天然的“菌种库”。菌物作为资源,就其本身而言,是它在自然界形成、演化,及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体系;而作为人类,则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它们,并协调它们与其他生物资源、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,以利于可持续发展。
在海南医学院,就有这样一个团队,他们专注于大型真菌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,在他们的努力下,海南特色菌种产业化之路正在越走越宽广。
海南热带雨林中的菌类绿盖小皮伞。陈泽锋 摄
从无到有
系统开展大型真菌研究
今年是海南真菌专家、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教授曾念开在海南“采蘑菇”的第21年,他总是被学生打趣称作“蘑菇教授”。这21年里,他亲身经历了海南在大型真菌研究方面从无到有,并日臻完善的整个过程。
海南热带雨林中的小菇。资料图
他还记得,2001年,他初次在海南的热带雨林进行野外考察,异常艰难。“那时甚至连‘菌物'这个概念都没确立,更别说相应的研究团队、科研设备了。”
实际上,当时不仅在物资上紧缺,甚至在人们的认知里,研究菌物是一个很小众,甚至不被认可的方向。曾念开意识到,要改变这样的状况,自己首先得做出成绩来。
没有经费支持,就从自己的工资里省出钱购买显微镜;没有专门的实验室,就向其他同事借……若是将做科研比作创业,那么曾念开就是白手起家。
曾念开的日常工作,是通过野外考察,进行标本和菌种收集,分类鉴定:一方面选育和驯化有用的品种,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;另一方面也通过森林真菌资源的本底调查,为可持续利用菌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积累。
从一个人到一群人,从一座山到全省多片林区。这些年,海南大型真菌研究的团队和足迹在不断扩大。
当下,曾念开带领的团队——海南医学院药学院菌物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组已有10余名成员,他们在野外考察的足迹遍布海南全省。
此外,于2012年创建的海南医学院真菌标本馆,目前保存了来自海南、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江苏、山东、吉林、云南、湖南等地的近万号标本。该标本馆已经正式载入国际标本馆索引Index Herbariorum,并获得国际标本馆代码FHMU,能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上起到关键作用。
抢救保护
对濒危“珍”菌进行栽培
位于海口近郊的羊山地区,若是雨后漫步,或许不经意间就会撞见一种小蘑菇。它们星星点点分布在树林中,红色的菌盖引人注目,娇小的模样惹人怜爱。
这是曾念开及其团队人工栽培的赤芝。这些年,除了大型真菌资源采集,他们还有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对海南珍稀濒危灵芝进行迁地保护。
人工栽培的赤芝。曾念开 摄
海南是中国灵芝科真菌生长较多的地区。已知的100多种灵芝中,分布在海南的有70余种,然而早些年的过度采集,让不少野生灵芝处在濒危状态。
种质资源采集研究的目的是为它们的可持续利用开发更大空间。为此,每当曾念开团队上山科考遇到灵芝时,他们都会先采集下来,而后对菌种进行分离,进而保存栽培。
“羊山地区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区,植被良好,有‘湿地博物馆'之称。我们在那进行赤芝林下仿野生栽培,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”曾念开高兴地说,在内地,赤芝一年只能收一次,而他们人工栽培的赤芝,一年可收8至10次,极大地提高了产量。
让整个团队兴奋的还有实现了虎乳灵芝的段木栽培。曾念开说,虎乳灵芝有利于治疗哮喘及咳喘,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。在学界研究里,海南一直都未发现这个物种,大家对其也知之甚少。直到去年,他们在一次科考中,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首次发现了它的身影。
野生虎乳灵芝。曾念开 摄
“这也是我与菌物打交道20多年,第一次见到虎乳灵芝的真迹。”回想起来,曾念开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。为此,他们抓紧对虎乳灵芝进行段木栽培。目前,他们这项技术已获得发明专利,未来有望在小试点范围推广。“未来,我们希望能延长虎乳灵芝等海南特色菌种的产业链,打出海南特色菌的名声。”
文章来源:《中国热带医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rdyx.cn/zonghexinwen/2022/0422/522.html